你有沒有發現,今年CBA的外援,突然不那么“爹”了?

以往一說到外援,腦袋里面呈現的便是單打獨斗,是數據刷爆,是贏球依賴于他,是輸球要背負責任 。

今年情況不同,上海洛夫頓的三十九加十五并非靠硬撐,而是將籃下視作食堂,隊友傳球過來,他接到便投,就算投籃也仿若在執行流程,效率高得出奇,真實命中率達百分之六十一點二,大外援中無人能夠與之相比。
但你再瞧上海隊,呈現出一整套“一星四射”的體系,隊中的射手們全都發揮到極致狀態,他并非要充當救世主的角色,僅僅只需成為一個終結點 。
這哪是請外援?
這是請了個精準的齒輪。
來自山西的被稱作諾威爾的球員表現更為驚人,在熱身賽當中連續投出七記三分球投籃得分動作,仿佛開啟了外掛一般厲害,然而當你仔細深入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并非是前來獨自進行比賽的,而是與張寧一起搭配組成一對搭檔進行比賽的。
兩個人合起來用時35分鐘,其中一個人負責突破,另一個人負責投籃,一個側重于節奏把控,另一個提供空間支持,宛若兩把利刃,一個在前,一個在后,并非依靠蠻力,而是憑借配合 。

早前的外援是,“我來帶領你們”,如今的外援是,“我來跟你們一塊兒贏得勝利”。
小巴里布朗出自廣廈,體重減輕了五公斤,奔跑速度較國內后衛更快,搶斷次數達到2.5次,助攻失誤比為4比1,他并非為刷取數據而來,而是要成為球場指揮官的 。
你見過哪個外援,連失誤都控制得這么克制?
他不是在打球,是在解題。

最讓人意外的是大衛·詹姆斯。
歐洲球隊開價,他搖頭,留天津,當隊長。

不是因為錢少,是因為他知道,這里需要他。
在平均每場比賽當中,有著4.2次二次進攻的機會,并非是依靠身體強行去砸,而是通過進行卡位動作,做出預判行為,等待球的到來,然后一錘定音 。
他不說話,但每場都在告訴隊友:別慌,我在。
CBA今年有外援,他們不是你想象中那種“超級英雄”,是一幫有著懂得配合能力的選手,是一群具備知道分寸素養的選手,是一眾擁有會調整本事的,“職業選手” 。
他們年紀輕,平均年齡達到26.3歲,相較于之前小了將近兩歲;他們不進行炫技行為,然而每個動作都具備目的;他們不再憑借單打來封神,而是依靠融入團隊從而贏得比賽。
聯盟新設立了“最佳國際球員”獎,聽起來好像是沒什么實際意義的,可是你仔細去思考一下,當有一個外籍球員不再僅僅只是把目光聚焦在得分的排行榜上面,而是開始關注“我是不是能夠讓隊友變得更加出色”——那么這個獎項,才真正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別再問“誰最強”了。
今年的問題是:誰最懂怎么和中國人一起打球?
那些還在等外援一己之力翻盤的,該醒了。
稱得上真正改變的,并非是誰得分數量多,而是哪個人敢于將球傳出去,接著站在正確的位置,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