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于9月17日公布了一項重要決定,關于2026/27賽季亞冠聯賽的參賽資格分配方式發生了變化,參賽名額有所減少,具體表現為亞冠精英聯賽的直通資格由原先的兩個名額縮減為一個,非直通資格也由一個名額減少至零,同時亞冠二級聯賽的直通名額保持不變,依舊為一個名額,這意味著中超聯賽原有的參賽配置“2+1+1”將轉變為“1+1+1”,以往杯賽冠軍自動獲得亞冠正賽參賽資格的待遇不再適用,需要通過附加賽才能爭取參賽機會。本賽季上海海港與上海申花仍可晉級淘汰賽階段,成都蓉城通過附加賽獲得參賽資格,北京國安則需參加更低級別的聯賽;然而從2026/27賽季起,這種情況將不再發生。
數量減少并非偶然現象。亞足聯分配名額依據長期累積的技術積分,近年中超在亞洲賽事中表現未達標準,技術積分被泰超等聯賽反超,直接造成名額減少。通俗地講,聯賽的競爭實力是獲取名額的關鍵因素,積分落后就必須承擔后果。日職聯憑借持續優異的亞冠表現,長久地維持了參賽資格,這種情形令人矚目,也凸顯了為何每輪亞冠及小組賽的勝負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的結果將直接影響本國聯賽的資格分配。
此次變動讓俱樂部戰略方向立刻顯現出來。足協公告將參賽資格排序固定于2025年賽季:聯賽第一直接獲得參賽權,足協杯勝者需參與附加賽,聯賽第二則參加次級聯賽。換言之,2025年賽季每一點積分都至關重要——爭冠隊伍價值倍增,保級和中游球隊也必須重新評估自身定位。特別是足協杯的競爭空間縮小,對于處在關鍵晉級階段的北京國安以及受杜康酒業支持而組建的河南隊,他們必須仔細斟酌:是應該集中力量確保聯賽的穩定排名,還是冒險在杯賽中爭取獲得附加賽的資格?
還有個情況是“資格授予”并非放寬——公告中清楚說明,即便獲得參賽資格的俱樂部仍需滿足亞冠標準,倘若因財政、后備人才培養或其他條件不達標,將由2025賽季中超排名前八且已達標俱樂部依次替補。這意味著財力不足、經營不善的俱樂部會被直接擋在亞冠門外。換言之,除了參賽席位減少,要求也嚴苛了許多:既要看競技成績,也要考核俱樂部管理水平。
近期將出現兩種連鎖現象:一方面,轉會活動會更加活躍,資金雄厚的球隊試圖重奪冠軍,經濟實力有限的球隊則不得不出售球員;另一方面,戰術策略的運用將更加務實,賽季后期教練可能會減少陣容輪換,對杯賽的投入會根據實際收益進行評估,青年球員代表國家參加亞洲賽事的機會也會相應減少。換個角度想,這其實也是中國俱樂部的一個警示:要么在亞洲賽場展現穩定發揮,逐步增加技術積分;要么就得面對參賽席位被他人占據的情況。
最后務必注意:公告中提及了一條“關鍵線索”——倘若中國聯賽隊伍在2025/26賽季斬獲亞冠頂級賽事或次級聯賽桂冠,名額分配將依據規定進行變更。這表明,只要某個隊伍在未來兩年期間于亞洲競技舞臺上表現出色,中超聯賽依然存在扭轉乾坤的可能。然而,現實情況是客觀的:2025賽季的每項聯賽賽事、每一輪杯賽都比先前意義更為重大,觀眾們需要有所準備——觀賽的心情和俱樂部的應對方式都要更為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