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又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這次的主角不是球員,不是教練,而是車企比亞迪。
就在幾天前,比亞迪與中國足協達成五年7500萬元贊助協議,讓體育營銷界眼前一亮,誰曾想短短數日,這筆看似板上釘釘的合作就因“球迷抵制”而突然叫停。
7月18日足球日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一則公告讓足球圈和汽車圈同時沸騰,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正式獲得中國足協中國之隊官方合作伙伴,汽車類權益招商項目。

按照協議,比亞迪將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向中國之隊提供1500萬元贊助,總金額高達7500萬元,這筆資金中現金部分不低于5750萬元,其余則以車輛實物抵扣。
對于正處于寒冬期的中國足球而言,這筆贊助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要知道在中國男足接連慘敗沙特、澳大利亞,特別是6月5日0—1不敵世界排名第155位的印尼隊,徹底無緣2026年世界杯后,中國之隊的商業價值已經跌至谷底。

曾經搶手的球場廣告位如今都沒人接盤,耐克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每年1億元贊助合同,中國平安、青島啤酒、蒙牛等品牌也紛紛撤離,在這樣的背景下,比亞迪的入局被業內視為“抄底中國足球價值洼地”的明智之舉。
然而合作的高調開始卻迎來了戲劇性的急轉直下,僅僅幾天后,知名足球評論員董路就在社交媒體爆料:比亞迪已經暫停了與國足的合作計劃,暫停原因并非雙方談判破裂,而是因為大量球迷近期在網絡上宣布抵制比亞迪,只因比亞迪贊助了國足。

球迷為何要抵制一家贊助國足的企業?表面看這是中國足球長期低迷引發的遷怒現象,近年來,國足不僅連續六屆世界杯預選賽折戟,國際足聯排名更跌至32年來新低的第98位。
場外,李鐵、陳戌源等足協高管的腐敗案接連曝光,假球丑聞持續發酵,徹底摧毀了球迷的耐心與信任。社交媒體上,“誰贊助國足就抵制誰”的行動已成燎原之勢,甚至有球迷建立“贊助商黑名單”實時更新,在電商平臺給贊助商產品刷差評。

某運動品牌因母公司贊助國足,新款球鞋推廣帖遭數萬條抵制留言淹沒,銷售轉化率幾乎歸零。
但董路的爆料揭示了一個更復雜的真相,他認為這場抵制運動并非完全自發,而是“比亞迪的車企競爭對手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水軍煽動球迷制造抵制國足贊助商的輿論”。
他在社交媒體憤怒寫道:“這種輿論之下,據悉雙方已經暫停了合作計劃。我們本可以爭取更多社會力量來支持青訓,支持中國足球未來的發展。但這次人為制造的所謂抵制國足的鬧劇,讓比亞迪成為了受害者,讓中國足球成為了受害者!”

細究比亞迪的贊助計劃,確實與外界想象有所不同,這筆7500萬資金并非單純贊助國足成年隊,而是通過“中國之隊”平臺,主要支持國字號隊伍的“留洋計劃”,把年輕球員送出國培養。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著眼長遠的青訓投入,卻因贊助國足的標簽而遭到無差別抵制。
2024年以來,比亞迪以驚人速度搭建全球足球贊助矩陣,1月成為歐洲杯史上首個中國汽車品牌合作伙伴,提供賽事官方用車,5月拿下美洲杯拉美區域合作,6月再押注歐洲U21錦標賽。
7月初,比亞迪還連續牽手兩大青訓組織:董路創辦的“中國足球小將”和孫繼海發起的“海選未來”。

這種從幼苗灌溉的策略直接惠及個體球員,15歲新星鄺兆雷因家境拮據,原計劃結束西班牙留洋回國加盟大連英博,但因比亞迪承諾對表現優異留洋球員每年資助50萬元,得以繼續留守歐洲。
2024年歐洲杯期間,比亞迪還包機送100名中國足球少年赴德國集訓,安排與當地梯隊踢友誼賽、觀摩揭幕戰。
比亞迪敢在爭議中砸錢,底氣來自其全球擴張戰績,品牌內部流傳著一句調侃:“曾幾何時,中國汽車還不如中國足球,現在中國汽車沖向世界了”。

在歐洲杯合作期間,比亞迪的展車直接開進球場,向12億觀賽人群曝光,美洲杯合作則瞄準墨西哥、巴西等目標市場。
綁定中國隊雖面臨輿論風險,卻也精準覆蓋國內核心體育流量,中國之隊權益涵蓋男足、女足、國青、國少等11支國字號球隊,全年超百場國際賽事露出。按目前行情,國足官方合作伙伴年贊助門檻應在2000萬以上,比亞迪實際以75折成交,確實“抄到了中國足球價值洼地”。

比亞迪贊助的突然叫停,對中國足球產生的沖擊遠超表面,首先這使中國足協主席宋凱數月來的努力化為泡影,早在2025年1月世預賽生死戰前,宋凱就親自會見比亞迪品牌總經理李云飛,試圖鎖定贊助。
如今足協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資金來源,更面臨贊助商來了又走的信任危機。

資金斷流已迫使足協收縮開支,國家隊全球選帥團隊的年薪預算被壓縮至1600萬人民幣,還不及比亞迪一年1500萬的贊助金額,部分俱樂部開始取消包機待遇,球員住宿標準從五星級酒店降至快捷連鎖。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青訓體系。贊助商撤離撕開了中國足球最后的遮羞布,過去十年,天價外援和虛高薪資堆砌的“金元足球”,掩蓋了青訓體系癱瘓的致命傷。
2024年全國注冊青訓球員僅8.3萬人,不足日本同期數據的五十分之一,比亞迪贊助中本有30%資金投向青訓,如今這一計劃很可能隨合作暫停而擱淺。

面對國足的持續低迷,球迷的憤怒可以理解,但將矛頭指向贊助商是否明智?事實上抵制贊助商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商業價值下降導致投入減少,投入減少又使水平更難提升。
理性來看,中國足球的問題絕非短期投入所能解決,但缺乏資金無疑會雪上加霜,過去各種嘗試,如歸化球員,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比亞迪的投資,正是看到了青訓的重要性,試圖通過長遠規劃來改變中國足球的命運,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中國足球的未來,也是賭中國龐大球迷市場的潛力。

諷刺的是,當資本、球迷、品牌集體背過身去,中國足球還剩下什么可以失去?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像比亞迪這樣愿意逆流而上的企業,不是為國足當下的成績,而是為中國足球的未來播種。
我們始終相信,最好的流量是技術,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汽車產業,或許也適用于中國足球的重建之路。

比亞迪7500萬贊助國足的風波,表面看是一場商業合作的夭折,深層看卻折射出中國足球面臨的系統性危機,成績低迷導致商業價值暴跌,商業價值下跌又制約了發展投入,形成難以破解的惡性循環。
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更多情緒化抵制,而是理性建設性的參與,企業贊助不應被視為助紂為虐,而是發展足球的必要支持,球迷批評不應止于泄憤,而應轉化為督促改革的持續動力。

當球場邊的廣告牌越來越空,我們或許該問自己:拆掉所有贊助商廣告牌后,中國足球還剩下什么?重建之路漫長,但每一步都值得認真對待,無論是比亞迪的嘗試,還是球迷的關注。
畢竟,沒有人真心希望中國足球永遠“無藥可救”,而改變,總要有人開始。
參考資料
大河報 - 2025-07-18:比亞迪牽手國足!贊助7500萬,著眼2030年世界杯大象新聞 - 2025-07-22:5年7500 萬,比亞迪成國足贊助商!這錢花得值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