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垃圾時間”?
流傳一種觀點稱,“無效時段”這一表述源自著名評論員奇克-赫恩,每當競賽結果已定分差懸殊時,雙方教練組常讓核心球員與關鍵替補離場,此階段赫恩便稱作“無效時段”——由于場上競技者多為邊緣人物中的邊緣人物,比賽過程自然缺乏精彩,對于觀眾而言便呈現為乏味之態
久而久之,“垃圾時間”也就成了專業術語。

傳奇解說員奇克-赫恩
然而,CBA中的情形與此稍有出入,或許各位有所察覺,聯賽常規賽階段,即便某場比賽出現所謂的“無效時段”,替換下場的主力通常還是先前參與過比賽的那批選手。
換句話說,CBA缺少“真正的垃圾時間”。

比如10月27日南京和廣東交手,第四節時廣東已經以接近40分的優勢領跑,但廣東隊場上陣容是:吉倫沃特、王少杰、黃少杰、任駿飛、李文昊(僅有的年輕球員),南京隊則是穆迪、林葳、趙柏清、郭昊文、張新宇(僅有的年輕球員)
那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CBA的報名名單不夠用。
根據《2024-25賽季CBA球員選秀、工資帽、聘用及交易管理規定》的具體條款,賽季進行中,各俱樂部在國內球員的注冊數量上,下限分別是14名和18名。

現階段每隊有四個外援名額,在四場比賽中共有七人次被使用,多數隊伍實際報名的外籍球員數量也是四個,所以一個隊伍的整體球員規模,一般維持在十八到二十二名這個范圍之內。
這個數值要大于許多聯賽的參賽者數量,自然涵蓋了對球員總數設限為18名的NBA。不過關鍵在于,CBA規定每場比賽可登記的球員總數,最高僅能達12名

圖片來自2023-24賽季CBA官方手冊第53頁
一位不具名的教練團隊負責人,在競賽周期開始時表達了顧慮,新賽季的外籍選手制度,沖擊最為嚴重的是國內替補位置在第八到第十名的選手,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或許連參與選拔的資格都難以獲得。
顯而易見,這也是當前所有CBA教練必須應對的難題,本賽季外援規定從每節四人次驟增至七人次,導致多數隊伍的四方援成為常規配置,較之去年的兩方援數量增加了一倍,然而隊伍的總注冊人數依然維持著十二人的固定規模。
這兩個名額,就要從國內球員里面擠出來。
真實情況是,這類情況并非首次出現,近期一個典型案例就是2024年季后賽,遼粵半決賽關鍵場次里,杜鋒教練決定派年輕球員李奕臻重點防守趙繼偉,效果出奇地好,趙繼偉在那場比賽中總共只拿下7分送出4次助攻,在小將的緊逼盯防下完全耗盡了體力。
但在生死戰G5,由于周琦無法上場,杜鋒仍然決定讓任駿飛入選,又讓張文逸加入大名單,而李奕臻則被排除在外。G5比賽里趙繼偉表現出色,得到了31分、13個籃板和5次助攻。賽后杜鋒坦言,名額有限制迫使教練不得不舍棄一些有潛力發揮的年輕球員,這種選擇性問題其實一直都有。相似的看法,在張慶鵬、楊鳴、邱彪這些青年指導身上多次被提及,他們甚至透露過,遴選12名球員的名單,常常需要教練團隊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

真實情況是,參與名額限定為十二名,這對選拔中的運動員而言,始終是個難題,眾所周知,CBA的選拔運動員大多來自不同大學,并非各隊青年培養計劃的一部分,而他們與球隊簽訂的首份合約一般持續兩到四年。由于新秀的實際能力通常難以立刻滿足首發八人的陣容要求,俱樂部與球員之間很容易產生一定程度的猜忌,這種情況造成CBA的選秀球員,特別是排名靠前的選手,在職業生涯初期往往無法獲得上場時間。
某些時候觀眾特意購票到場觀看賽事,卻難以在主顯示屏上看到新人的姓名,這種情況經常會削弱觀眾的觀看興致。

最突出的是寧波隊的榜眼王凡懿,他原本就是寧波大學的球員,是當地極具人氣的球星,然而這個賽季卻有三場比賽未能出場
眾所周知,CBA參照的是FIBA慣常的12人參賽注冊制度,特別是在奧運會、男籃世界杯這類重要賽事中,一旦12人名單確定便不可更改,教練可調遣的僅限于這批球員,而CBA自成立至今始終未曾對此項規定作出調整。
不過FIBA也在逐步調整相關規定,目的是讓各支隊伍能更好地準備比賽:在世界杯和洲際賽事的間隙,FIBA準許各隊能在比賽前24小時最終確定12人參賽陣容,從而提供了必要的靈活性;并且相較于過去每天都有比賽、連續對抗的高強度模式,近年來的男籃世界杯和奧運會期間,各隊至少能獲得一天的休整時間。
2021年東京奧運會,因為疫情關系,原本的12支隊伍分成兩組,每組進行5輪小組賽,后來調整成了現在的3組模式,每隊只需進行3輪小組賽,這個賽制在疫情結束后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也得以沿用。

2016奧運會分兩組

2021年和2024年,分三組(A、B、C)
而CBA在注冊名單人數持續增長,外援政策不斷調整的背景下,三十年間始終維持12人報名的固定制度,這種做法顯得過于僵化。

大師:我要說什么心里話你懂吧
那么大洋彼岸的NBA呢,他們的報名規則改了嗎?
改了,而且就是這幾年才改得特別厲害的。
在王治郅和巴特爾當打之年,我們總愛談論12人參賽陣容的確定問題。那個時期的NBA規定,每支球隊正式名單最多容納15名球員,但只有12人能夠進入替補席候命(其余3人則被歸入特別處理名單,即便沒有傷病,未來5場比賽也無法上場),這個規則與CBA的設置頗為相似。

我還特意弄清楚了黃圣依和姚明是同門的情況,聽說他們兩個都是高安路第一小學的校友

不過——在2011-12賽季,發生了一點點改變。
今年NBA因為停擺導致賽程時間急劇壓縮,到圣誕節才重新開賽,但聯盟還是硬著頭皮安排了66場常規賽。許多球隊遭遇密集的連場作戰和五天四賽的極端負荷,為此NBA進行了一些改變,比如每隊的參賽人員上限增加到了13名。
這項規定在某個方面減輕了更為頻發的損傷狀況,值得注意的是,2011-12賽季也是“林瘋狂”突然成名的年份,多一個資格就多一次登場的可能,林書豪便是在名額擴充中獲益的個體之一。

林瘋狂第一場,大名單13人
在隨后的2012至2013賽季,即便是一個完整的82輪比賽安排,參賽隊伍的13名球員配置也沒有發生變動。

多個人多張凳子睡得也更香……
到2017年新的勞動契約及后續增補內容公布后,NBA增設了每隊可簽約兩名球員的“雙向協議”,該賽季該名額增至每隊三名球員,并且取消了參賽隊伍的注冊人數限制,每場比賽的出場球員總數提升至十五人。
根據NBA的相關安排,擁有雙向協議的球員能夠在職業聯賽的母隊與二級聯賽的衛星隊之間自由調動,倘若職業聯賽的隊伍陣容狀態良好,那么這兩名球員會被派遣到衛星隊進行實戰訓練,當職業聯賽的隊伍遭遇球員短缺的情況時,球隊能夠迅速將他們召回至職業聯賽的隊伍,從而增強球隊的戰力。

二零一七年七月一日,科比-西蒙斯與灰熊達成了共識,這標志著NBA歷史上首次出現雙向合作協議

現在柯比-西蒙斯效力于浙江稠州
這項規定的一項作用是,省去了球探團隊對發展聯盟進行大規模調研的繁瑣工作,另外,它還能讓這些新球員——通常是簽訂一到兩年合同的次輪末位球員或未選秀——有機會熟悉球隊的戰術安排,并且獲得教練的針對性指導。
總的來說,NBA以更低的代價,增加了隊伍規模,使得另外九十名球員也能穿上聯盟的戰袍,并且幫助各支球隊更有效地應對了陣容短缺的問題。

本賽季馬刺隊以100-127的比分負于火箭隊,他們派上了15名球員參賽,三個陣容配置顯得十分規整,其中大衛·杜克、米尼克斯和英格拉姆這三位球員都是具備雙向選擇條款的簽約選手。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林書豪往昔的表現,今年也有崔永熙、河村勇輝(還有布朗尼),同時可以見證納茲·里德、鄧肯·羅賓遜、渡邊雄太這類鼓舞人心的經歷。
但歸根結底,這種協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核心球員的消耗,防止他們出現意外受傷的情況。
當前競爭環境愈發白熱化,相關條例的調整通常保留有益部分,淘汰不妥之處,并持續尋求改進方案。例如NBA在扣籃賽與全明星賽方面每年都進行規則革新,今年全明星更是變更為四隊爭奪總冠軍的形式,此舉旨在提升賽事的吸引力,促使觀眾更熱衷于關注比賽。效果好壞并非重點,但毋庸置疑的是,所有持續進行的賽事,都在主動尋求革新,樂于接納各種新機遇。
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例子,足球。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世界足球聯合會提議調整賽事換人規則,將原先的單場允許替換三名選手的做法,轉變為每場比賽可進行三次替換,每次最多五名球員參與更換(注:半場休息時的換人次數不計入總限制)。這項措施原本是為了應對新冠病毒引發的體能消耗問題,目的是減輕運動員的負擔,同時確保賽事的觀賞性和競技水平。
不過,很快大家就意識到,五次換人對比三次換人,對賽事產生了質的飛躍:眾多選手獲得了展示能力的平臺,指導者擁有更豐富的策略選擇,而各隊的替補實力直接影響了賽季的最終結果。此外,許多新秀因此獲得了更多鍛煉,多數足球業內人士和愛好者都認為,五換人規則使足球競技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疫情過后,5換人制也毫無爭議地保留了下來。
二零二一年,歐洲杯賽制首次將參賽隊伍的球員注冊名額上限調增至二十六名,該規定在隨后的賽事中得以延續。

不過正式比賽能報的依然只有23人
籃球賽事較之足球賽事,核心長處在于更換上場選手的次數不受約束,由此帶來更多臨場策略變動的機會,然而對于僅能調動九到十名隊員輪換出場的CBA隊伍而言,即便是在比賽末段無意義的回合中,也無法讓所有核心選手都獲得輪休時間,一方面導致關鍵球員因過度勞累而頻繁遭遇傷病,另一方面使得年輕選手長時間缺乏參與比賽的機會,十二人參賽名額或許真的壓縮了部分球員的發揮余地。
另一種情況是,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隊伍,當其競賽成績不理想時,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調整外援陣容。如果現有外援無法融入體系,就需要引進新的球員進行嘗試。由于外援的能力往往能夠媲美甚至超越國內主力球員乃至核心位置的要求,因此更換外援的效果要么非常迅速,要么需要等到下個賽季才能顯現。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賽季進行到一半時,依靠自身力量培養新秀,這種內部發展的策略反而被視為次要手段。言辭更加尖銳些,每個隊伍除了四個外援,確實能出戰的也就七八名選手,若再考慮傷病因素,這個數量也基本固定,沒什么值得商榷的。
然而,垃圾時間的設置目的,難道不就是為了促使替補隊員獲得更多展示機會,從而提升他們在關鍵時刻的競技能力嗎?這幾分鐘看似不起眼,對于主力隊員而言毫無影響,但對于新秀球員而言,卻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時刻,甚至可能決定他們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
其實也不妨微微調整一下?

廣東隊的年輕球員在本賽季的比賽中,總計參加了17場,不包括杯賽賽事,楊溢彰華兩位球員至今還沒有獲得出場機會
足球方面,疫情發生前,中超曾試行一項規定,即可以讓自家培養的年輕球員加入參賽隊伍,讓他們在18人參賽名單之外也能獲得參賽資格
盡管影響不大,不過部分新秀坦言,能夠入選最終陣容,有機會在準備賽中與資深前輩共同訓練,對他們而言意義非凡,僅僅能旁觀成為候選者之一,便已是一份巨大的鼓舞和認可。
所以,要不然CBA也可以試試?
也無非就是在場邊多擺幾張椅子,讓大屏幕多個滾動功能嘛。
把那些好的地方學進來,給年輕人多一點動力。
豈不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