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近日公布了2026/27賽季亞冠聯賽席位分配方案:國家隊將獲得一個亞冠超級聯賽的參賽資格,一個亞冠超級聯賽的預選賽資格,以及一個亞冠次級聯賽的參賽資格,具體為“一個、一個、一個”。此官方公告明確了中超聯賽表現與足協杯成績的關聯機制,參賽隊伍的排名將直接決定代表中國參加亞洲賽事的資格。
明確分配次序十分關鍵。依據2025賽季的競技表現排序:聯賽冠軍位居首位,可自動晉級亞洲頂級賽事;足協杯冠軍位列次席,參與頂級賽事的預選賽;聯賽亞軍排第三位,贏得亞洲二級賽事的參賽資格。存在一種普遍情形,當足協杯冠軍同時位列聯賽前列,第三名位置將轉由聯賽季軍獲得。這項規定將聯賽和杯賽的效應合并考慮,隊伍需要兼顧多個層面的得失。
通知中還透露了更為復雜的關聯規則,如果中國俱樂部在2025至2026年度獲得亞洲冠軍聯賽超級聯賽或亞洲冠軍聯賽次級聯賽的冠軍頭銜,那么區域參賽資格的分配將依照既定規范進行重新規劃,具體的調整方案需要參考2025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和全國足球杯賽的表現進行綜合判定,換言之,海外賽果將逆向作用于本土賽位的分配,實力強勁的隊伍將獲得更多回報,不過這也會打亂原本確定的資格格局。
參賽資格的認定不僅取決于競技表現,還需滿足相關審核條件。具備參賽條件的俱樂部必須通過亞洲冠軍聯賽的資質認證,獲得官方許可方能進行報名登記。一旦出現俱樂部未能通過資質認證的狀況,將啟動相應的后備方案:依據2025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的積分排名順序,從排名前八位的已通過資質認證的俱樂部中,依次選拔合適的隊伍進行替補補位。各俱樂部當前不僅要比拼競技成績,還要比拼管理水平和財務規范性,賽場外的工作變得和場上爭奪同樣重要。
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此次安排反映了亞足聯在新型競賽體系中對聯賽與杯賽進行的新一輪權衡,將“超級聯賽”與“次級聯賽”并置設置,為中超各隊鋪設了兩種不同路徑,一條是通往正賽的便捷通道,另一條則需經歷附加賽的迂回過程,對于規模較小的俱樂部來說,足協杯或許是他們角逐亞冠資格的最佳選擇。對于實力出眾的隊伍,中超冠軍的資格更具價值,聯賽中的每一分都可能左右下賽季亞洲區資格的歸屬。
實際執行起來更為錯綜復雜。俱樂部需要在賽季期間同時處理球員休整、杯賽攻堅和聯賽保級等多重任務,同時管理層要提前籌備亞冠參賽的必要文件,以防失去參賽資格。觀眾所關注的并非規則本身,而是規則將如何影響球隊的決策選擇。例如某支球隊在聯賽中處于爭奪冠軍的邊緣,是否應該將重心轉移到杯賽中以確保基本出線資格,這類策略上的權衡將更多地體現在教練團隊的討論之中。
最終留下一個疑問給讀者:在當前的名額制度中,中超俱樂部是否能夠把場外管理納入計劃,達成“有資格有實力”的同步標準?亞冠聯賽的競爭屬于那些準備更周全、布局更長遠的企業。中國足球想要在亞洲獲得穩固地位,既需要在賽場上全力以赴,也不能輕視行政工作中的那些文件和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