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體壇資訊,關注中國足球。
當前國際足壇依舊精彩紛呈。
各大洲世界杯預選賽仍未結束,不知不覺11月份已經來臨,同時又到了國際足聯指定的國際比賽窗口期集訓期。
不過根據國內體壇周報記者給出的消息,國足再一次選擇放棄,退出集訓+熱身安排。

自從結束世預賽18強賽的爭奪,再次無緣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之后,國足上層便一直在探索接下來發展方向的問題。
世界足壇的變化日足球日報新月異,就連前國足主帥伊萬科維奇已經宣布退休,所以國足必須跟得上才行。
很多人看來,盡快確定新的主帥人選,是決定國足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
這個說法雖然有些片面,卻也不無道理。
至少每個主帥都有自己的技戰術打法,或著重技術,或強調防守,或講究拼搏精神,所以即便國足高層有了方向,仍然要匹配合適的主教練來帶隊。
如今,幾個月過去,關于國足主帥的選拔仍未結束。
有人質疑主管部門辦事效率太低,因為11月份若繼續放棄集訓或熱身賽的話,那么國足已經在8-11月份連續4個月放假,如此長時間讓國家隊缺乏集訓、磨合、熟悉,這在整個亞洲或許都是唯一。
就連柬埔寨、馬爾代夫等同樣沒有洲際性比賽的球隊,也都在安排集訓或者熱身。

也有人表示,既然國足沒有洲際性比賽,沒有必要“浪費資源”匆匆選出新帥。
選新帥、尤其是洋帥,其主要目的自然是為了提高成績,打進國際賽場,至少也在在亞洲賽場重新具備攪局和競爭的能力。而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國足都沒有正式比賽要踢。
按照洋帥團隊年薪100-150萬歐元計算的話,用如此長時間的空窗期花費大價錢聘請洋帥,是否值得。
因此,不如慢慢篩選,沉下心來思考中國足球到底接下來該怎么發展。
既然主帥無法短時間敲定,那么集訓和熱身賽的實際意義便很少。因為若后來新的主帥就位,必然會根據自己的建隊思路和踢法重新選隊員、訓練。
近日,關注主帥的選拔方向,有媒體報道,再次發生反轉,本土主帥、如邵佳一、李國旭等人也進入選帥視野,而且是作為重點敲定對象來對待的,這與此前一直傳出洋帥的說法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有消息稱是中國男籃的選帥給了國足選帥啟發和參考。

確實,中國男籃在經歷多名洋帥帶隊的持續低迷之后,換成本土的郭士強教練來帶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和成功。
其實自從郭士強執教以來,更加強調的是球員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力奉獻,反而能力這一塊退居其次。
這一點有些回到十幾年前的中國男籃,精神力層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樣的例子,在本次U17女足世界杯上同樣適用。
朝鮮女足是公認的神秘之旅,她們沒有洋帥的技戰術指導、沒有先進的訓練設施設備、不去追求高薪、不安排在國際賽場打熱身賽,而是專注自己、刻苦訓練、努力拼搏、將意志力在球場體現出來,成績不僅不差,反而再次殺進4強,而她們已經三奪世界杯的成績也證明了其成功。
因此,不論是本土教練,還是洋教練,在基礎訓練完善的前提下,如何激發球員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大家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