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終究會來。就像一部爛俗的劇本,你明知結局,卻仍要親眼見證它如何一字不差地演完。北京時間11月27日足球日報的河內行待體育場,北京國安用一場凝結了中國足球所有痼疾的90分鐘,完成了又一次“國足式”潰敗的標準化展演——過程荒誕,結局憋屈,且,雖遲但到。

如果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那么國安的這場比賽,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魔幻現實鬧劇——它把進球的機會,一次又一次,在禁區那片方圓之地,撕成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碎片。
一切的伏筆,從林良銘機靈地擋下對方門將大禮的那一刻就已埋下。過早的領先,仿佛一劑毒藥,讓全隊瞬間陷入了“如何保住勝果”的思維定式。于是,我們看到了足球場上最詭異的一幕:在河內公安的禁區里,時間仿佛凝滯,空間開始扭曲,北京國安的鋒線球員們,集體化身行為藝術家。

張玉寧第74分鐘的反擊單刀,是本場魔幻大戲的最高潮。他面對門將的從容一擊,像被無形的屏障阻擋;緊隨其后的補射,皮球與橫梁撞擊出的那聲脆響,不是遺憾,是對物理學和概率學的公然挑釁。這已經不是“臨門一腳”的技術問題,這是在挑戰人類足球認知的邊界——他們究竟如何在電光石火間,精準地規避所有正確的選項?
命運的眷顧并非沒有。當裁判吹罰那個莫須有的點球時,當張健智神勇地將它撲出時,劇本曾給過國安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但國安的回應,是方昊一腳將解圍球精準地送到對方外援身上,彈進自家大門。這記烏龍,不是偶然,是整支球隊精神恍惚的必然產物!它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還對“運氣”抱有一絲幻想的人。

于是,河內公安在第89分鐘的逆轉,便顯得如此順理成章。當對手用兩腳射正換來兩粒進球時,國安在對方禁區里上演的,是滿屏的“準空門不射”教學片。從思考人生到計算彈道,從觀察風向到懷疑人生,國安球員在門前的每一次猶豫和謬誤,都在為最后“國足式”潰敗的結局添磚加瓦。
而沖突與紅牌,是這類劇本不可或缺的收官之筆。當王剛犯規、曹永競染紅,所有的無力與挫敗終于找到了一個最低級,也最熟悉的宣泄口——拳頭。贏不了球,還打不了架嗎?技術上的無能,最終必然演變為情緒上的失控,這,也是“國足式”潰敗的經典流程。

終場哨響,積5分,小組第三,提前出局。數據冰冷,卻不如過程刺眼。同一輪,海港、申花皆墨,唯有蓉城堪堪守得1分。中超的“外戰”,又一次淪為集體的“現眼”。
所以,別再問“在門前干啥”這種問題了。他們不是在踢球,他們是在用90分鐘,撰寫一部名為《論中國足球如何將機會轉化為荒誕》的魔幻現實主義巨著。這部著作的每一頁,都寫滿了四個字:雖遲但到。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宿命,每一次觸球都在證明,最遠的距離,真的就是從皮球到那條該死的門線。而國安,不過是今晚最稱職的演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