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貓杯”第三場比賽中,中國U22國足0-0戰(zhàn)平烏茲別克斯坦。比賽第73分鐘,中國后衛(wèi)汪士欽因為一個不冷靜的推人動作,被紅牌罰下場,導致中國隊場面吃緊。賽后,汪士欽迎來了一輪媒體上大規(guī)模的質疑、嘲諷甚至謾罵,這名年僅22歲的新科國腳,正面臨著輿論環(huán)境最糟糕的時刻。

其實這不是汪士欽在熊貓杯期間第一次遭遇罵聲。首輪比賽,他因為一次解圍失誤送給越南隊進球,同樣在賽后收到了海量的謾罵。但實際上,熊貓杯只是一個友誼賽性質的錦標賽而已,不涉及任何正式比賽排名或成績要求,中國隊此次也主要以練兵為主,主教練安東尼奧甚至3場換了3個門將。而在這樣一種性質的比賽中,汪士欽的失誤仍讓自己深陷“口水”當中,不知道的還以為中國隊因為他丟掉了奧運出線資格,足見中國足壇的輿論到了如何苛刻的地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謾罵汪士欽的聲音,不是在攻擊他場上的表現(xiàn),而是攻擊他的長相。因為汪士欽留長發(fā)、喜歡做美甲,被很多人攻擊是“娘娘腔”、“偽娘”甚至“二椅子”。坦白講,這種針對外貌的攻擊讓人感到很費解,因為喜歡打扮和踢球之間談不上任何關系。如果說一個球員留長發(fā)、愛打扮就要被攻擊,那么雷動多、巴喬、以及韓國的“彩妝門將”都應該算作是“娘娘腔”;而除了部分國內(nèi)“球迷”之外,壓根沒見過其他人愛在這種話題上借題發(fā)揮、行網(wǎng)暴之實的。

實際上,國內(nèi)有些“球迷”經(jīng)常在罵球員時,緊盯著某些莫名其妙的地方瘋狂輸出。例如罵國足“吃海參”,讓人不知道的還以為吃海參在中國是某種很讓人瞧不起的怪癖;再比如對汪士欽,他球沒踢好你說他哪里踢得不行就完事了,非要進行外貌羞辱,除了顯得自己很“沒品”之外完全沒有其他任何意義。
很多國外教練都談過一個話題:為什么中國球員在國際比賽中總是畏首畏尾、不敢做動作?因為他們只要一有失誤,不但教練要罵,球迷也要大規(guī)模網(wǎng)暴他們,于是久而久之就沒有勇氣了,說白了就是被罵傻了。從汪士欽這個例子來看,一次熊貓杯比賽都能讓汪士欽陷入網(wǎng)暴的海洋當中,那要是到了正賽上萬一有失誤,還不得當場下跪謝罪?要知道,他哪怕再差,也是目前國家隊最看好的左后衛(wèi)人選,而且才22歲,如果連這樣的球員都不能被允許犯一些錯誤,那么未來國足還是更適合找程序設定精密、永遠不會犯錯的人形機器人來踢球。
